欢迎访问武夷山金骏眉官网,喜欢红茶就是这般任性!

网站地图

武夷山金骏眉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叶养生 > 健康经验 >

无锡茶叶批发: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

时间:2020-07-04 09:3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禅一味"亦称"禅茶一味",是一种浓缩的哲理概括。凡要探索茶文化思想精蕴者,都不可能绕道而行。但是,这又是说不清道不完的话题,至今为止未能阐述得尽善尽美。对于这一 禅林法语,凡谈茶文化著作多有涉及,专题论文也有数十篇之多。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001年5月由中国轻工业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辞典》,是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出 版规划的学术巨著,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课题,一经问世就获得国家辞书类的最 高奖--中国辞书奖。这部最权威的工具书就有关于"茶禅一味"的解释,现照录如下:

茶禅一味,佛教语汇。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 种兴味。原系宋代克勤禅师(1063-一1135)书赠参学日本弟子的四字真诀,收藏于日 本奈良大德寺,后成为佛教与民间流行语。

佛教僧众坐禅饮茶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晋代。《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 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除"日服镇守药"外,"时复饮芥苏一二 升而已"。唐代陆羽曾在寺院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所撰《茶经》记载的"煎茶法"即 源于丛林(佛教僧众聚居之所)。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 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终使僧人饮茶成风,有的甚至达到"唯茶是求".的境地。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饮茶时注重平心静气品 味,参禅则要静心息虑体味,茶道与禅悟均着重在主体感觉,非深味之不可;如碾茶要轻拉慢推,煮茶须三沸判定,点茶要提壶三注,饮茶要观色、品味,这些茶事过程均 有体悟自然本真的意蕴,由此便易体悟佛性,即喝进大自然的精英,使神清意灸,有助 领略般若真谛。"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是参禅第一步? 故清代湛愚老人《心灯录》称赞"赵州吃茶去三字,真直截,真痛快"。丛林中也多沿 用赵州方法打念头,除妄想。

"茶禅一味"流传广泛,"饭后三碗茶"成为禅寺"和尚家风";宋代道原《景德传灯 录》卷二十六::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寸丁睡了,起来洗手面 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串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饮茶 为社寺制度之一、寺中设有"茶堂",有"荼头"专管茶水,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 禅寺还开辟茶园,种植茶树。

"茶禅一味"还传至海外,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荣西和尚将茶叶带到日未并著《吃茶养生记》,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后逐渐 形成仪规详细的"日本茶道"。日本《山上宗二记》即云:"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 以禅宗为依归。"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曰:"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参见"佛教与茶"。

为了阅读的方便,我们只把"茶禅一味"的内容略作分段,而文字未作更改。这一辞条的参 见条"佛教与茶",同样照录如下,并亦分段:

佛教与茶[Buddhismandtea] 茶与佛教的关系。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到魏晋南北朝时,至少在江淮以南寺庙中的僧侣,已有尚茶之风。唐时北方禅教大兴,促进 了饮茶的普及,进而推动了茶叶生产。

佛教禅宗的饮茶风尚受到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视。在名寺大庙中,均设有专门茶 寮、茶室,一些法器亦用茶伞名。中唐后,南方许多寺庙都种茶,出现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记载山僧种茶、采茶、炒制及沏饮香茶的情景。

中国寺庙饮用茶叶、崇尚茶叶,且生产、研究、宣传茶叶,故有"自古名寺出名茶" 之说。唐时的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馀口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蕲州蕲门 团黄等,北宋苏州西山水月茶、杭州於潜(今临安)天目山茶、扬州蜀冈茶、会稽日铸茶、洪州双井白芽等,近代安徽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黄芽、休宁松萝等,多为僧 侣创制并成为珍品。佛教的茶叶文化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参见"茶禅一味"。

由于篇幅的关系,"茶禅一味"的释文只能是简明扼要的提纲,其中所下断浯的史料依据、 哲学思考、文化意蕴未能一一展开,个别文字也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作为这一辞条的撰写者,我也有这种义不容辞的职责。现中韩禅茶纪念碑揭碑仪式和禅茶研讨会在赵州祖庭柏林 禅寺举行,并邀请由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指导的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队表演禅茶。中韩大德高僧和茶文化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这是必将载入史册的新世纪的盛会。借此机会, 我对"茶禅一味"和禅茶表演作一些补充阐释。

"茶禅一味"虽然与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的巨大贡献密切相关,而其暗藏的许多禅机和蕴藏的深刻内涵,历经沧桑也依然难以"参透"。但是其踪迹 毕竟可以追寻,我在《禅悦之风--佛教茶俗几个问题考辨》(载《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 1997年第4期)一文中,对此已有初步的探索。

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禅一味"作为固定词组的成型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禅林法语,与"吃茶去"的佛家机锋语有着内在的联系。"吃茶去"出自唐代名僧从谂,由于从谂禅师常住 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赵州主张"任运随缘,不涉言路。"学人问:"如何是赵州一句?" 他说:"老僧半句也无。"关于"吃茶去"这一公案,《五灯会元》卷四有较详细的汜载:

一人斯到赵州禅院,赵州从谂禅师问:"曾到此间么?"答:"曾到:"师曰:"吃茶 去!"又问一僧,答曰:"不曾到。"师又曰:"吃茶去!"后院士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 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唤院主,院主应诺,师仍云“吃茶去!”

赵州三称"吃茶去",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据说,一落入妄想分别,就与本性不相应了。

禅宗常讲"平常心"。何谓"平常心"呢?即"遇茶吃茶,遇饭吃饭"(《祖堂集》卷十一),平常自然,这是参禅的第一步。禅宗又讲"自悟"。何谓"自悟"?即刁;假外力,不落理路,全凭自家, 若是忽地心花开发,便打通一版新天地。"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净心境,唯是有清净心境,方 可自悟禅机。"(葛兆光《佛影道踪》)因此,清代湛愚老人《心灯录》称赞:"赵州吃茶去三字,真 直截,真痛快。"江西的黄龙慧南禅师是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宗的开山祖师,他也有偈云:"生缘 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相逢相问知来历,不拣 亲疏便与茶。翻忆幢幢往来者,忙忙谁辨满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