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夷山金骏眉官网,喜欢红茶就是这般任性!

网站地图

武夷山金骏眉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茶叶养生 > 保健休闲 >

绥化茶叶批发:煎茶法历史溯源

时间:2020-07-04 09:2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我国茶叶冲瀹技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法。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针对这种饮茶习俗,陆羽在《茶经》里极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精神追求,并制定出一套较完整的煎茶方法,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比陆羽稍晚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是这样评述的:“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首次使中国饮茶艺术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和茶道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陆羽提倡的煎茶法,在《茶经》里有详细记述,可以归纳为以下程序:备器、添炭、炙茶、末茶、煮水、煎茶、酌茶、饮茶。煎茶法和煮茶法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煎茶法有一套完整的茶事实践程序,并对诸如煎水、备茶、煎茶、酌茶、饮茶等过程表现出极大关注,而且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灌注其中,使茶事活动具有了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另外,煎茶时不再加入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调味品,只加入少许精盐,以调和汤味。晚唐以后煎茶时已不再加盐,成为完全的清饮法了。

唐代也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禅门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昔年达摩祖师面壁调心,曾以茶去昏滞;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禅茶之风大兴。如《景德传灯录》中记载:“煎茶次,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襄州历村和尚)举茶匙子。僧曰,莫只这便当否?师掷向火中。”再如《五灯会元·第三》记载:师(归宗寺智常禅师)尝与南泉同行,后忽一日相别,煎茶次,南泉问曰:“从来与师兄商量语句,彼此已知。此后或有人问,毕竟事作幺生?”师曰:“这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事作幺生?”师乃打翻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吃茶。”师曰:“作这个语话,滴水也难销!”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曾手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将茶事融入禅门,开后世“茶禅一味”先风。这些都应该看作煎茶法的最初形式。

中国茶道艺术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宋代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绘画或者建筑乃至饮食、服饰等方面,都开始变得精致和细腻,茶道尤其如此。我们读蔡襄的《茶录》,读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饮茶发展到宋代,更趋于精致化,并形成了独特的点茶法。在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里,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煮沸的茶釜中直接煎煮,和煮茶法还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茶瓯中调膏后用沸水冲点,已和煮茶法有了明显区别。宋人也有继续唐代煎茶法或将点茶法称作煎茶法的,如苏东坡《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一,未识故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苏辙《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这里的“煎”主要指“煎水”而言,而“煎茶”法里最重要的程序就是煎水。苏轼诗里所引用的“古语云:煎水不煎茶”应该就是陆羽《茶经》里所提到的“茶诀”。毫无疑问,这是对“煎茶”词义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对煎茶法的发展,后世沿用其意,于是凡注重煎水的茶叶冲瀹技法都可以称作“煎茶法”了。

元明之际中国茶道的发展也是很可观的,他已经由历代那种外在的形式开始向内心过渡,元明之际的茶人更注重在煎茶过程中自我内心的感悟,这一点我们在读杨维贞的《煮茶梦记》、朱权的《茶谱》、田子艺的《煮泉小品》、屠隆的《考盘余事》等都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明代的一些笔记小说和小品文里有关茶道的文章,尤其如此。